攝政區裡特麗特·呂特波德號戰艦屬於凱撒級戰艦,標誌著戰艦建造和發展的重大技術步驟,在皇家海軍首次裝備了渦輪推進系統。因此,凱撒級戰艦是帝國海軍最現代化的戰艦之一,然而,這些戰艦永遠不能使用他們的武力。
启动和设计:
皇帝類是赫爾戈蘭類的進一步發展,但在驅動系統和軍備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與以前的活塞發動機驅動相比,安裝了帶有額外機油燃燒的渦輪驅動,從而顯著提高了性能。然而,麗晶王路易波德親王卻破例。與皇帝級的其他船舶相比,攝政區裡特麗特·呂特波德將首次安裝德國6缸雙衝程柴油發動機,而不是安裝在中間軸上的渦輪驅動。阿爾弗雷德·馮·蒂爾皮茨大將的優勢應該包括:
- 磁碟機的就緒速度更快(無蒸汽生成)
- 與渦輪驅動相比,油耗更低,從而增加了範圍
- 減少對機器人員的需求
- 鍋爐房中不太顯眼的廢氣煙霧
- 減少總空間需求(無需蒸汽發電鍋爐)
- 降低製造和人員成本
- 與其他國家的技術優勢和戰略優勢
但是,此組合磁碟機也有其缺點:
- 比渦輪發動機效率更低
- 電機高度大,因此需要不利的甲板突破
- 比渦輪發動機振動更大
- 不同的燃料,可能是後勤問題
由於承包公司開發的柴油發動機在船舶最後工作時尚未完全運轉,海軍領導決定暫時不安裝柴油發動機。因此,原本打算用於此目的的房間是空的,因為沒有合適的渦輪驅動裝置可供安裝。雖然由此產生的速度降低可以補償一些較大的螺絲,王儲麗特盧特波德沒有達到姐妹船的速度。直到1917年底,該公司才宣佈,已研製的柴油發動機已經過充分的測試,現已充分運行,但由於軍事局勢緊張,它不能再安裝。
枪炮被安排后,数量从6个减少到5个,但炮塔被放置,以便它们能双向射击。
通过减少炮塔,减轻的重量现在也可以投资于更坚固的盔甲,从而将皮带盔甲提高到350毫米。新型镍钢首次用于装甲部分。
麗特龐德親王于1912年2月17日發射,1913年8月19日服役。
在战争中使用:
經過調試和隨後的測試,該船被分配到德國公海艦隊。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它被用作第三中隊的旗艦,直到1917年3月14日被弗雷德里克大帝取代。
1916年5月31日至6月1日,裡特·呂特波德親王參加了唯一一次重大的海戰。然而,在戰鬥中,這艘船沒有受到任何損壞。
1917 年 8 月初,除了弗雷德里克大帝之外,第一批兵變抗議上級缺乏供應和領導不力,發生在攝政區呂特波德親王身上。在鎮壓兵變之後,麗特龐德親王沒有用於任何進一步的行動。
行踪:
根據停戰條約的規定,列特烏特龐德親王是帝國海軍被引渡到勝利國並關押在斯卡帕流中的艦艇之一。與大多數其他船隻的渡口發生在1918年11月19日從威廉沙文。
由於在凡爾賽談判結束時可以預見,被扣留的船隻將不再歸還德國,1919年6月21日,路德維希·馮·魯特少將命令這些船隻的船員自行沉沒。
1931年,這艘船的殘骸被吊起,拖到羅西斯,1933年在那裡報廢。
容器:
名: |
他雄偉的船攝政麗特普德親王 |
国家: |
德意志帝国 |
船型: |
主力舰 |
类: |
皇帝分类 |
船坞: |
日耳曼, 龙骨 |
建设成本: |
46.374.000 骨髓 |
发射: |
1912年2月17日 |
试运行: |
1913年8月19日 |
行踪: |
1919年6月21日沉没在斯卡帕流本身 |
长: |
172,4米 |
宽度: |
29米 |
草案: |
最大9,1米 |
移位: |
最大27.000吨 |
船员: |
1.084至1.178名男子 |
驱动器: |
14船用锅炉 |
动力: |
38.751马力(28.501千瓦) |
最高时速: |
21,7节(每小时40公里) |
武装: |
10 × 30,5厘米的快速射击枪 14 × 15厘米快速射击枪 12 × 8,8厘米快速射击枪(包括4支高射炮) 5 × 鱼雷管∅50厘米(4面,1弓,水下,19发)
|
电镀: |
水线:120-350毫米 |
This post is also available in:
Deutsch (德语)
English (英语)
Français (法语)
Italiano (意大利语)
Русский (俄语)
Español (西班牙语)
العربية (阿拉伯语)